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戴锦华:精英主义让我

※发布时间:2021-8-13 17:19: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之后在巨大的争议下,《财新视听》下架了这期视频。吴晓波本人也不得不站出来回应,解释说他的本意是

  「价值有高低」这句话在吴晓波的世界观里是成立的,甚至是的。因为作为一名「精英」财经作家,他只在乎「经济价值」:

  吴晓波的个人频道有近500万粉丝,每年为他带来过亿收入,他的世界观似乎早已成为「主流」。比如和他有相似想法的,还有一位谷歌高级顾问。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一次全面的新技术,而这场结束之后,世界上将会产生98%的过剩劳动力。

  这位填膺的提问者不是别人,正是让学生心甘情愿排两个小时队只为听她上一节课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

  作为一名人文学者,即便深知这个时代资本逐利的底色,她仍旧地站在了吴晓波们所推崇的「主流」之外。

  戴锦华出生于1959年,今年已经62岁了。但她对流行文化了如指掌,绝不亚于任何Z世代的年轻人。

  戴锦华认为流行文化对女性消费者的赋权,还停留在「谁有钱谁有权谁就说了算」的阶段。但这种资本逻辑本身就是一种父权的体现。

  她曾在电影学院任教数年,后担任大学电影研究中心主任,目睹并参与了近几十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

  无论在哪个领域,戴锦华最犀利的言辞总是针对手握的资本,而她最关心的永远是所有相对弱势的群体。

  戴锦华老师主张的女性主义,不止是为女性发声,更是提供另一种视角,试图对所有边缘群体、提供一种关怀。

  但在她成长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形象是完全社会对女性的预设的。也因此,她从小就习惯了周遭的和背后的议论。且她自小体弱多病,一直「不得同龄人待见」。

  于是,在那个物质生活困顿的年代,出生于「平头百姓」家庭的戴锦华,童年的乐趣了了。她唯一的抚慰来源于书籍:但父母都不是文化人,家里仅有的那几本书,早被她翻烂了。

  幸运的是,书籍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户: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戴锦华考上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电影学院。

  我也曾很自怜地感到自己备受和排挤,现在看来依然真实,但我意识到如此深的,一半是因为我自己在帮忙——我在内心深处认同他们的和标准。

  戴锦华回忆说,当时,一旦你染上了这种病,就像是「佩戴了红字」——要承受社会的厌恶、和歧视。

  边缘人的是双重的:一层的来源于处在边缘的实际困境,另一层则来自于整个社会对边缘群体的歧视。

  40岁后,她约稿,deadline(最后期限),也因此「臭名昭著」。她仍然会彻夜工作,但只因为快乐。

  在专业的电影分析之外,她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女性平权发声,更是花了十几年走遍亚非拉,在贫困、疾病和战争的第一线,记录光鲜亮丽的「全球化」经济背后,被时代狠狠压榨后又无情抛弃的人们。

  戴锦华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公共。有一次,一位来自农村的女性站起来提问,一字不差地重复了戴锦华曾说过的一段话。戴锦华深为。

  正是这些点滴,让她觉得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值得:即便她要为此抛头露面,与资本,受。

  这是一次直白的:她没有「100%的洁身自好的选择」,深知「这100%就是商品」。

  资本可以放大她的声音,也可以扭曲她的语言。但为了介入大众,持续发声,她选择主动参与到这场谈判当中。

  2018年,她被GQ评为「年度声音」。参与拍摄的当晚,她在朋友圈发现场照片,并配文「名利场上」。但不久,她删除了照片。

  为了宣传这个付费线上课程,戴锦华也录了几个「蹭热点」的小视屏,谈了一些对粉丝文化、、《山河令》等流行文化议题的看法。

  但愿你我,也能在蝇营狗苟之外,有谈论梦想和意义的勇气;而不是像某些所谓「精英人士」一样,在一个资本至上的世界里,活得高人一等,并为此沾沾自喜。梦见钱包被偷

  

关键词: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