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投资时机> 文章内容

【综述】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首届“未来与健康研究”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3-18 10:48:39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原标题:【综述】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首届“未来与健康研究”研讨会

  2022年11月12日上午,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召开2022年年会暨首届“未来与健康研究”研讨会,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未来研究所主办,一共收到了180篇,年会安排5个主旨、12个平行分论坛和1个跨界圆桌论坛,学术界、部门、产业界等就健康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年会由健康专委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王帆研究员主持。在开幕式环节,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代表总会致辞,王润泽教授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对健康委员会的支持表示感谢,诚挚希望各位青年学者能够在健康专委会这一平台交流互动,推动健康学科更好地发展。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周勇教授提到健康学科的发展有时代必然性,健康在人的现代化及社会关系调节领域里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跨学科交流使健康学科更具活力,也是健康学科的优势所在,可以在方法和范式上促进新闻学科创新。

  2022年是健康专委会成立的第二年,在各位专家的努力下,健康学科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健康专委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代表专委会从学术、学术支持、健康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年度工作汇报。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学术跨界论坛,致力于搭建业界与学界沟通交流平台,专委会发表了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同时,专委会为国家的疫情防控提供咨询报告,部分报告获得批示;专委会还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多种健康相关的实践活动。

  本次年会的主旨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教授围绕《卫生健康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开场。俞院士首先解释了“卫生健康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使中国14亿人民健康”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系统观念,卫生健康的现代与其他部门的现代化协同发展。解决十四亿人民健康,唯一的道就是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卫生健康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搞清楚“把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原理。钱学森从系统学角度将人看作复杂系统,我们需要用系统观念理解急性病和慢性病的规律和本质,不同于西医只关注“病”的诊断和治疗,现代中医关注“证”,未来中医关注“证”的源头,从而建立规模化有序的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包括做到以文明与管理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健康教育、在每个家庭中落实能借助于物联网的功能状态检测、辨识系统以及家庭健康工程。俞院士认为当前的中国具有发展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最佳条件,是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以《基于实践的自主新闻学学科建设》为题目做了主旨。胡教授提到当前新闻研究的学术框架、研究方法、认识体系,大部分是舶来品,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至关重要。这与实践问题密不可分,但当前的新闻学学术研究日益以文献为中心,以文献为导向,这样内卷式的研究容易使新闻学陷入“自话自说、自娱自乐”的境地,导致现在的很多研究学术性足够,但思想性、创建性不够。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要具备“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实践导向要求新闻学科着眼于中国40年来的丰富实践,用跨学科的角度去关注研究对象,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形成的问题意识对未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非常有价值。而价值导向决定了学术研究是否具备思想性。胡教授提到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不可和可两大类,针对新闻学这种可的知识,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提供解决方案。胡教授分别实践体系、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三个方面去阐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套系统。

  胡教授认为自主新闻学知识体系建构要有三个面向:面向学科的重大议题、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面向实践的重大问题。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要扎根基础研究、了解解国家政策、知晓实际动态、把握核心问题。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与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和黄艺彤博士以《基于物联网的健康机理及型科技干预研究》为题做主旨,他主要从背景与意义、探索机理、反思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李教授提到现代生产和娱乐工具的数字化导致人类久坐时间的显著上升,而具有长时间久坐行为习惯的人比没有久坐习惯的人更容产生健康危机。虽然市面上有很多数字产品帮助矫正久坐习惯,但都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那是什么潜在因素决定了目标行为的现状?李教授团队通过文献梳理出83种行为改变的理论,93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并提出研究问题:什么因素决定了行为?什么需要改变?用什么策略改变?什么样的设计可以协助用户改变?研究了20个办公室白领,基于COM-B模型将行为改变的理论和策略进行分类,并构建提纲。最后采用框架分析法发现影响办公室久坐行为的潜在的因素,分布在11个理论域里。李教授主要对“目标、强化、前瞻性记忆、回溯性记忆”四个因素进行了分享,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办公室久坐行为干预的关键在于打破既有的S-R-O链,并提高健康目标在行动当下的认知可达性(cognitive accessibility),而且现有久坐提醒类产品大多借助屏幕类媒介,作用于精细加工认知过程,在认知资源紧张的场景下劝说效果有限,因此产品开发可以巧用去降低信息处理的认知负荷,并通过数据反馈和励来训练用户习惯形成。

  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迪教授基于《人工智能与健康研究范式创新》进行主旨,张教授提到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现为健康科普、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现有的人工智能与健康研究领域里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健康学者仍将人工智能视作技术手段、缺乏一些经验研究、目前经验研究多聚焦聊器人与患者的人机互动、相关研究缺乏应有的广度。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健康研究的方向应兼顾社会建构和技术中心视角,考虑如何接受和采纳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健康应用、人工智能健康应用的数字鸿沟问题、人工智能健康应用的认知行为效果、人工智能健康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协和医院教授马良坤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健康中国最后一公里》,马教授提到当前围产保健现状不容客观,需要把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到围产保健,做到生活方式医学与围产保健相融合,同时产科诊疗模式、规范化产科保健、应用积极心理学。数字技术在围产保健中的应用主要有动态血糖检测、饮食日记、生产场景模拟、戒烟引导等。协和APP里会开设孕产健康服务模块,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

  戴顿大学荣休教授《Health Communication》(健康期刊)主编汤普森(Teresa L. Thompson)汇报主题为《Encouraging Chinese health communication scholars: Realize the contributions you are 》。《Health Communication》自二十世纪80年代创刊以来获得飞速的发展,中国学者在健康研究方面做了卓越贡献。汤普森教授提到理论研究在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导向的研究能够被应用于就解决一系列具体的健康问题,从而能够提高研究的可推广性。汤普森教授认为中国学者在健康理论研究方面大有可为,并希望中国青年学者能够认识到建构本土理论的重要性。她鼓励中国健康学者能够发挥宏观理论和中观理论的作用,在中国这一特定文化情境下作出更多创新。

  图为特蕾莎·汤普森教授、国际权威学刊《Health Communication》(健康)主编

  下午四点整,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首届“未来与健康研究”研讨会之《智能助力“健康中国”》跨界圆桌论坛在线上正式召开。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以“医疗大数据应用与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主题,由健康专委会副秘书长,交通大学语言与学院陈静茜副教授主持,主要对谈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部副主任朱兆芳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马良坤教授,健康客户端总编助理、健康中国年度论坛秘书长李晨玉,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陈玉综,百度指数负责人岳燕祥,HUAWEI Research 平台、运动健康预研研究总监圣荣,云知声智慧医疗事业部产品总监孙熙。下半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生活服务”为主题,主要参与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部副主任、研究员朱兆芳,健康健康中国发展中心总监、主任编辑罗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田垚,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赵国臣,清博智能科技公司CEO郎清平,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教育行业总监、泽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合伙人时梅。

  下午跨界圆桌论坛结束后,研讨会进入闭幕式环节,由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迪教授主持。专委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对此次年会做了小结,对参会的各位嘉宾、老师、同学表示感谢,对年会对于健康的实践指导意义予以高度肯定,并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